
所谓“三教”,指的是儒、道、佛三家。三家的学术内涵构成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历史。三教合一,即儒、佛、道三教相互包容和相互融合,儒家最高称圣,佛家最高称佛,道家最高称仙。圣、佛、仙皆由人成。成者,非天生,而是修学的成果。
“儒、释、道”三家的文化精髓
儒家,就是诸子百家之一,由大圣人孔子所创立,它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思想,特别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,历代王朝就都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根本,所以儒家在传统文化中处于正统的地位。
儒家,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,认为这个世界有很多缺陷,需要通过儒家来进行治理和改造,所以儒家宣扬教化、推崇克己复礼,最终实现“大同”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。
同时,儒家还非常重视伦理观念,通过三纲五常来架构社会的道德秩序,他非常强调“君为臣纲,父为子纲,夫为妻纲”等方方面面的伦理等级制度,鼓励人们积极进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、做一个外王内圣的圣人,所以总结起来,儒家思想就是以伦理道德为前提积极进取的入世主义者。
然后“儒释道”的“释”,大部分人认为讲的就是“佛家”,但是在最开始的时候,这个“释”其实是以禅宗为主的。
禅宗是出世的,认为世间万事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,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,然后佛家又有大乘小乘之分,小乘追求解脱,大乘讲究大慈大悲普度众生,所以佛家的核心是放下所有、追求解脱、利益众生。
接下来是道家,很多人认为道家是避世的,其实道家既不是避世,也不是入世,它是半入半出,所谓道法自然,一切顺应自然的规律、天道的规则,因此道家思想、讲究的是、人与自然天人合一、无为而无不为,遵循自然的规律、来做好自己。
不过呢,以上对儒释道所的总结归纳,并不一定可以完整正确地解释清楚,甚至有可能以偏概全,毕竟这三家思想都是无比深厚和博大。
其实对于儒释道也有很多人做过不同的总结,比如有人说:自律是儒家、自悟是佛家、自然是道家;还有说儒家是解决人与人的关系,佛家是解决人与心的关系,而道家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,那,不知道你对儒释道又是怎样的理解呢?
为何这三家的文化一直延续至今,没有断裂或失传呢?请看高人给你做出的精细分析。
儒家文化是一种入世文化。佛家文化是一种出世文化。道家文化是一种隐世文化。
1、儒家:入世
代表人物:孔子、孟子、荀子。
代表作: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
儒家倡导做人要想君子一样,坦荡正直无私。其核心思想是主张“仁爱,归结起来就是: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
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、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、“智者乐水,仁者乐山。知者动,仁者静。智者乐,仁者寿”、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”、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”、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、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”、“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”等观点,这些都反映着作为君子的为人处世之道,实际上都是要求我们要入世作为,不能平庸的过活一生。
2、释家:出世
代表人物:释迦牟尼佛、阿弥陀佛、药师佛、弥勒佛
代表作:《金刚经》、《般若心经》、《法华经》、《楞严经》
释家文化认为“众生平等”、“万物因果轮回”、“一切是缘起性空”。对此,释家提出“一切皆为虚妄,对于外界我们不可执着,应该放下心中执念,追求内心的空,生命和事物就是在镜子前的幻影,如梦如泡影,人到最后什么都抓不住。其应对的核心思想是“戒、定、慧。”
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”、“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、“一念放下,自在真心”等皆彰示了出世之态,释家总得来说就是一种出世文化,主张入世太深,执念太深,欲望太满,只会苦从中来,难以自拔。苦海无边,回头是岸。只有学会放下,则心中清静澄明,犹如莲花般遗世独立。莲花是佛、禅智慧的象征,由禅入定,由定顿悟,豁然开明,内心空明之后,才能解除心中迷惑。
3、道家:隐世
代表人物:老子、列子、庄子、鬼谷子
代表作: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
道家主张“为而不争”、“顺其自然,无为而治”、“清心寡欲,静养修心”、“以退为进、守弱为上”等等,这些是其最理想的状态。因此道家的思想不仅适合出世之人,也适合那些喜欢静和守的入世的修身养性之人。
道家的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,在遵循大自然规律的大道中,与自然融为一体。正如《道德经》里面所说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,认为人只有融入自然,才能真正得到内心的和谐和安宁。
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”、“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”,人虽存于世但却是不彰显的存在着,把自己的高明和智慧隐于山水之中,化于天地之中,所以说,道家文化极其高明,是一种适合中老年人修炼和修为的隐世文化。
除此之外,网络上对“儒释道”的解释也很多,有的确实总结的非常适合。
比如:儒讲的是人,道讲的的是地球,佛讲的是宇宙。(是成住坏空,不是生老病死。)
儒释道各用五个字基本代表其中心思想
儒家五个字: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
佛家五个字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苦。
道字五个字: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。
儒家:拿得起
佛家:放得下
道家:想得开
国学大师南怀瑾:儒家是粮食店,道家是药店,佛家是百货店
南怀瑾,中国著名学者、国学大师,他精通儒、释、道,生前致力于建设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,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化的活“史书”。其著作主要有《论语别裁》、《易经杂说》等。
南怀瑾先生说过许多发人深省的话,与他交谈就像在读一本深奥的人生之书,他的言谈举止中都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。
先生生前在儒、释、道三教上均有建树,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品味先生说过的话,从中感受他从人生中所获得的感悟。
“佛为心,道为骨,儒为表,大度看世界。技在手,能在身,思在脑,从容过生活。三千年读史,不外功名利禄;九万里悟道,终归诗酒田园。”
用佛学来充实自己的内心。佛家讲缘起性空,因果循环。因此我们为人应要正心正念,宽厚待人,戒断贪、嗔、痴,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
用道教来磨练自己的筋骨。道家崇尚自然,不断加强自身的修炼。按自己的天性生活,不媚权贵,宠辱不惊,借由个体的自我完善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。
用儒学来规范自己的举止。儒家偏重社会伦理和道德修养,主张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处理。儒学教会我们自我反省,如此才能更好入世。
在以上几点的基础上,多学习知识,多掌握技能,多读经典著作,多思考人生。切勿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名利,如此才能通达、从容。快乐、自由、平凡的生活才是真的幸福。
其实南怀瑾先生对于儒、释、道三者还有一个绝妙的比喻。他说,儒家如粮店、佛家如百货商店、道家如药店。儒家就像粮食店,人食五谷杂粮,如果不吃东西人很快就会不行,它是生活的必需品。同理,孔孟之道也是必需品,我们需要学习儒家义理,学习做人的道理。佛家像百货商店,有空或是有闲钱的时候我们会去逛逛,可以买东西也可不买,甚至不去逛都不会对生活有太大的影响,但是社会需要它。道家像药店,道教的思想深刻,内含兵家、纵横家,乃至天文、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,若是国家、民族生了病,就必须要道教来帮助。
简短的三句话,字字展现一种通透的质地,结合了儒、释、道三家的智慧,道出了人生的最高境界。三教合一,相辅相成,方能形成完整的人格。